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解析(九)
微信号: 次
联系方式:
简介:
□雷盛成
B:施仁布爱 行善积德
——弘扬善良美德建设仁善家风
如何打造仁善家风、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呢?笔者认为,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:
第一,心怀仁善,以身作则。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,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。不论是对家人,还是对外人,父母心怀仁善,对人友好,说话和气,行事大度,为人谦逊,处世厚道,孩子必会仿效。
第二,多说好话,广积口德。对孩子,真诚是最重要的,如果假装善良,当面一套背后一套,终究会被孩子看穿,孩子也必然仿学。所以,父母平时要做到不说虚伪之话,不说粗言恶语。恶言伤人,甚于刀剑,不仅让人听了心里难受,还会因之结下恶缘,给自己设置障碍。人生在世,要广结善缘,才能得道多助,因而说话要温和诚恳,谦恭有礼,多积口德。许多家庭问题与社会问题往往是由拨弄是非、分裂感情的不当言论造成的,正所谓“来说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”。
第三,多行善举,广积善德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做有益他人、助人为善的事,哪怕是最细微的事情也要有善心善举。俗语说“上天有好生之德,顺道则昌,逆道则亡”,爱护万物,道法自然,哪怕是小鸟、小虫、小草,也要仁心以对,爱护有加;平时廉洁清正,行为端庄,拒绝诱惑,不染歪风邪气;帮人助人,见危扶困,义不容辞;要不怕吃亏,多换位思考,不斤斤计较,不嫉妒小气;多行忠恕之道,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,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。
第四,肯定善行,纠正恶行。人之初,性本善,小孩子都是心怀善良的。如很多孩子对小动物都特别有爱心,想保护动物,父母看到孩子的这种行为,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,绝不能因为孩子违背了父母意愿而否定孩子的这种善举,否则,就会给孩子造成善良是错误的错觉。如果看到孩子的恶行,不论多么微不足道,也要及时纠正。比如一些孩子喜欢跟风,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欺负弱小,父母一定要及时制止这种行为,并教育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,让孩子体会到别人的感受,从而做出善良的举动。其实,有时孩子只是好玩,并非“作恶”,但如果父母不予制止,就会助长孩子的恶行,久而久之,孩子的内心已向恶却还不自知,这才是最可怕的。
古训《增广贤文》有语:“一毫之恶,劝人莫作;一毫之善,与人方便。”善与恶往往是一念之间。哪怕是一点坏我们也要说服别人不要去做;无论是多么微小的好事,也能给别人带来方便。劝别人别作恶,我们自己先要做到“众善奉行,诸恶莫做”,并从小教导儿孙行善积德,传承仁善家风。
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范仲淹就是一位仁爱慈善、培育仁善家风的典范。范仲淹身居高位之后,虽薪酬丰厚,却依然勤俭。他把自己积攒下的大量家财拿出来,在家乡苏州郊外的吴、长两县购买土地近千亩,以地之所得救济当地的穷人,使他们“日有食,岁有衣”,这千亩田地因此被人们誉为“义田”。当地凡有人家婚丧嫁娶,范仲淹都会拿出钱来资助。对于鳏寡孤独之人,范仲淹还会定期给予周济,他的家乡因而也被人们称作“义庄”。范仲淹还亲自拟定《六十一字族规》和《义庄规矩》,教导儿孙后代做人要正心修身、积德行善,教导族人要和睦共处、相扶相助。范仲淹在睢阳担任学官时,有个姓孙的秀才在路边乞讨,范仲淹就送给他一千钱。一年后,孙秀才又在睢阳路边乞讨,范仲淹又送给他一千钱。范仲淹很奇怪身为秀才为何却要乞讨?原来孙秀才只有一个秀才名,并无收入,家中极为贫困,每天要乞讨一百钱才能供养母亲。范仲淹决定在学校给孙秀才找一份工作,既能读书,又能拿一份工资奉养老母,孙秀才感激涕零。
乐于助人,并不是当时为官者的特定职责,这完全是一种风格和境界。范仲淹这种友善百姓、乐于助人的行为,帮助民众解燃眉之急的家风,也传承到了他儿子范纯仁身上。
有一次,范仲淹让范纯仁到苏州去运一船麦子。范纯仁返程时,在丹阳暂作停留,碰巧遇见小有名气却生活穷困的文人石曼卿。范纯仁问他为什么停留在此,石曼卿回答,因亲人去世,无钱运灵枢回家。范纯仁听了,便将余下的银两给石曼卿作回乡费用,还将一船麦子全部送给他。
回到家中,范纯仁无法向父亲交账,担心受责罚,便待在父亲身旁,不敢提起此事。直到范仲淹问他“这次到苏州有没有碰到新老朋友”时,范纯仁才如实诉说了自己的所作所为。范仲淹听了后说:“既然这样,为什么不把麦船送给他呢?”范纯仁一听,身心顿时松弛下来,便告诉父亲:“我已把麦船送给他了。”在良好家风熏陶之下,范纯仁终成北宋宰相。
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成为千古名篇,至今为世人所传诵,其中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博大胸怀和仁善之心,无不为后人铭记和景仰。
(未完待续)